藤本月季Zui流行的分类法是按生长习性的不同分为两大类:- 蔓生月季 Rambler- 攀缘月季 Climber一般来说,攀缘月季Climber的枝条比蔓生月季Rambler粗、直立、硬挺,总体是向上生长的趋势;而rambler的枝条修长而柔软,不加牵引的话会匍匐在地或者下垂,向四面八方蔓生。Climber的枝条总的来说比rambler的短,而开的花更大。更形象地说,climber接近因为长得太高而不能自我支撑的大灌木,红龙沙是非常典型的例子:
而Rambler才是真正的“藤蔓披拂”的藤本,爬到树上枝条可以挂下来,在河边生长可以覆盖河岸:
蔓生月季 Rambler欧洲之前是没有蔓生类型的蔷薇的,原生种中接近藤本的只有狗蔷薇Rosa Canina,以及种间杂交种麝香蔷薇和白蔷薇的部分品种;即便如此,它们也更接近于大灌木。与此相反的是,蔓生类型的野蔷薇和木香在中国发展出了很多园艺种。在野蔷薇和木香传入欧洲后,木香类因为其独特的观赏价值而立刻流行开来,但可能因为与欧洲蔷薇的亲和度较差,几乎没有产生杂交后代。野蔷薇则开始被用于育种之中,但即便如此,育种家看中的是它多花的特质,而并非其藤性。野蔷薇的血缘由此慢慢通过与Tea和Noisette系杂交产生多花月季Polyantha,Polyantha再与HT杂交产生Floridunda丰花月季这样的过程融入到现代灌木月季中。然而,在此过程中,一些杂交后代也同时表现出了很强的藤性和与野蔷薇相似的外形特征,这部分品种就被统称为杂交野蔷薇Hybrid Multiflora。杂交野蔷薇的枝条相比欧洲原生的狗蔷薇等要柔软、易于造型,所以很快获得了流行度。光叶蔷薇Rosa Wichuraiana进入藤本育种的时间较晚,在1890年才被美国育种家Horvath用于与中国蔷薇和Polyantha杂交,然后在1898-1899年间推出了一系列杂交后代,获得了极大的市场成功:这些新品种相比杂交野蔷薇,拥有更美丽的闪亮持久的叶片、更加柔软易弯曲的枝条、除了部分品种易白粉以外总体非常健康。此后,各国育种家又继续把光叶蔷薇及其后代与茶月季杂交,得到了一些花朵很美丽的品种,如至今仍很流行的粉云。这一些列品种统称杂交光叶蔷薇Hybrid Wichuraiana。杂交野蔷薇和杂交光叶蔷薇构成了蔓生月季Rambler的两大来源,后来随着时间推移,这两大系列当然也在反复地与HT等的杂交中慢慢融合了。到今天,从血缘上来区分rambler已经不可能,只能从表现出的生长习性来区分。比如,戴尔巴德的玫瑰国度天使,就有典型的蔓生月季特点。
攀缘月季 Climber与蔓生月季大多从野蔷薇/光叶蔷薇直接继承了藤性不同,攀缘月季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灌木月季的芽变(sport)。芽变品种的基因组成和原品种是一样的,但是基因表达上出现了不一致:除了株型上新抽枝条的长度由灌木的1-2m变为藤本的2m以上,还可能出现:花色的变化(和平(黄) => 芝加哥和平(橙红))花型的变化 (粉云 New Dawn (重瓣杯状) => 苏醒 Awakening(完全重瓣,古典四分花型))开花性的变化 (Dr. Van Fleet (一季) => 粉云 (多季重复开花))生长势变化 (法兰西 => 法兰西藤本,长势加强)其它 (罗昂王子 => 罗杰兰博林,花瓣出现白边)但是Zui常见的一种现象是,原本多季开花的灌木品种的藤本芽变,开花性下降。其实这很好理解,藤本的花量巨大,如果品种本身花朵较大,花瓣较多,那将会消耗极大的能量。一般品种的生长势是无法支撑藤本多季大量开花的能量消耗的。
如何得到一个攀缘月季品种呢?一是诱导芽变。诱导芽变应该有不少方法(比如辐射),但据我所知还没有定向诱导灌木品种芽变成藤本的方法。唯一靠谱一点的方法是大水大肥,很多品种在水肥充足的情况下容易发出更高的徒长枝;如果能持续发出2m以上的徒长枝且徒长枝扦插后得到的后代能保持这种特性的话,可能就得到了一个藤本版。二是杂交。但同样,杂交没有定向性,两个攀缘月季品种杂交后代也不保证一定是攀缘月季。反之,灌木*灌木也有可能得到攀缘后代。攀缘*灌木的后代不确定性就更大了,不一定说我用一个大藤本做亲本,得到的后代就一定会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