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后,气温逐渐降低,藤本月季根系迎来生长高峰期,故此也成为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的黄金季节。但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常发现一些园林工程中秋季栽植月季苗木的成活率并不高。
1、时间不宜早
栽植月季苗木较好的前提条件:一是气温较低;二是树叶大量脱落。
因为只有气温低了,月季苗木的蒸腾量才能减少。月季苗木根系在受损后,吸收水分的能力不强,如果此时气温高,势必会造成蒸腾量大于吸收量,形成水分吸收和蒸腾不平衡,从而导致月季苗木死亡。此外,月季苗木落叶后,水分蒸腾量减少,利于月季苗木成活。
但在工作中,一些施工人员为了加速工期,提前栽植月季苗木,虽然采取了加大土球等措施,但仍不能保证成活率。故此,苗木栽植蕞好选择在11月初后进行,一般在上冻前均可,对于一些落叶较早的月季苗木,如青桐、国槐、法桐等乔木,也可在10月下旬进行栽植。

2、浇水不宜少
有的人在栽植工作中,忽视了浇水工作,仅仅在栽植后浇一水就不再浇水了。其实,秋季栽植月季苗木,浇水工作仍然很重要。
秋季过后是漫长的冬季,气温虽然不高,但持续长时间的冬季风,也会带走树体内的水分,这就是很多月季苗木在冬季发生抽条的原因所在。所以,秋季栽植浇水至关重要,应该根据栽植时间的早晚来确定浇水次数。
10月下旬栽植的月季苗木,应该浇三水,即栽植后马上浇头水,10天后浇二水,再过15天后浇三水。
11月上中旬种植的月季苗木,蕞少浇两水,即栽植后立即浇头水,再过15天浇二水。
12月初或是上冻前栽植的月季苗木,则只浇一水,即栽植后浇的头水。
总之,浇水必须要浇足浇透,水宁大勿小。

3、栽植不宜浅
关于种树的谚语说得好:“秋宜深,春宜浅,谁反着种谁丢脸。”这句老话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秋季栽植月季苗木时,深度应该略比春季栽植的月季苗木深一些。
其原因在于冬季气温较低,如果栽植过浅,极容易造成月季苗木根系冻害。另外,秋季月季苗木深栽也利于新根的喷发。其栽植深度应该高于月季苗木根茎部原土痕的5厘米至8厘米,翌年春季结合浇冻水,可将表土拨开,这样做既利于月季苗木在冬季喷发新根,保证成活率,也利于月季苗木在春季抽生新芽。
4、肥料不宜缺
很多人认为,秋、冬两季月季苗木不生长,此时施肥是浪费。其实,这个观点是错误的。秋季栽植月季苗木,适当施肥是很有必要的。
此时施肥,有两个作用,一是可以有效提高地温,利于喷发新根,二是能给新根提供充足的营养,利于春季发芽长枝。
5、修剪切记不马虎
修剪不能省,一些人在秋季栽植月季苗木时,往往忽视了月季苗木的修剪工作,认为秋冬月季苗木蒸腾量较低,不修剪月季苗木也一样能成活。其实,秋冬季蒸腾量虽然低一些,但适当修剪,对提高月季苗木的成活率也是很有好处的,故此栽植前的修剪是不能省的。
在修剪时,要根据月季苗木的生态习性和观赏需求来进行,疏剪和短截相结合,在保证月季苗木成活的前提下,蕞大限度地保留枝条,以利于观赏。对于较大的伤口应该采取伤口抹愈合剂来进行保护。
